您好,欢迎访问抖农控股集团官方网站!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顾问专家 专家访谈 公益大讲堂 养生保健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家课堂 专家访谈

专访胡大一:是谁制造了过度医疗?

发布时间:2017/11/3 16:31:00 转载于:39健康网 编辑:39健康网

老百姓:身陷过度医疗当中,却不知过度医疗为何物

  看病、检查、治疗、用药这整个就诊流程下来,我们常常能听老百姓抱怨到,“这个检查反复做了好几次”或者是“这个药又开多了”。但尽管如此,老百姓在这个时候也只能选择“认了”。原因有二,一,老百姓并不懂得医学,更不了解那些所谓先进的医疗技术、仪器设备,医生让查什么,咱就查什么,医生让吃什么,咱就吃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若表现出半点疑虑,那你将获得四字赠言——后果自负。二来,老百姓会考虑到,现在哪家医院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换家医院又得重新检查,一来二去耽误的时间耗费的钱财,病人也经不起这折腾。

  “过度医疗没听说过,不过每回看完病都往家抱回一堆药,根本吃不完。”某知名外企职工张女士在接受随访时这样表示,同时她还补充到:“看病买药都走保险,多开少开也就无所谓了”。通过一组街头随访笔者发现老百姓对“过度医疗”一词还是比较陌生,但在求医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检查、高成本的技术检查、重复用药”等过度医疗行为,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经历过。而类似于张女士这样“吃医保”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无形中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自费的病人来说,不及要的检查及重复开药只会让医患双方之间的信任流失,给原本就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再添一道隔阂。

  多次在媒体上公开炮轰过度医疗行为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日前在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过度医疗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不是今天谈今天就能改变的,但是做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包括政府,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并反思造成今天过度医疗行为的根本原因在哪,找到病根,才能治标。专访胡大一:是谁制造了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有多少检查不需要重来?

  “我认为,现代医学人文的缺失是造成今天过度医疗行为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胡大一表示,现代医学强调的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或忽略了医学深刻的人文内涵和背景。同时也没有理解一个人的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过程不仅仅是生物技术,还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这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现在为了推动生物技术,比如说影像技术、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也越分越细。“我不能说这些完全都是负面作用,但如果不把一个患者做为一个整体、一个人来看,而是单纯的就病变论病变,那就会以偏概全。”胡大一教授直指目前医学界只注重单纯的技术发展,只知道“治病”而不是在“救人”。

  “现在手段多了,老百姓反而更加困惑。比如,心脏看出一个假腱索,超声检查就提示了,这曾经让很多患者很困惑,但现在看来这完全是正常的变异,完全是一个正常人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这需要治吗?单纯的用药或者手术只能让患者承担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过去没有这些技术老百姓也活的很好。”胡大一认为,单凭某项检查结果就盲目的给病人写报告,盲目的用药甚至手术都是目前很多医生“技术崇拜”的荒谬行为。他指出,现在的技术发现问题越来越清晰,但是发现的多是一些非常微小,没有任何意义,对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没有任何影响的东西,反而对病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困惑,增加了心理的压力,本来没病,看了检查结果反而变得焦虑,甚至是惊恐。因此,在他看来,这就是单纯生物技术模式给过度医疗带来的最根本影响。

  胡教授还指出,目前的医学教育缺乏人文、临床经历的综合培养。比如,做导管的就一直做导管,做胃镜的就一直做胃镜,做胸腔镜的就一直做胸腔镜,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只是狭隘的管状视野,只会看导管或腔镜里的东西,见病变不见疾病,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缺少人是一个整个的概念。医生本硕博连读出来,学位越来越高,但视野却越来越狭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医生会做导管但不会看病的现象并非个别

  医生怕担责,也宁可全查,也不可漏查

  此外,医疗问责制致使医生产生的消极的保护心理也是过度医疗的另一大成因。不管患者是否真的需要,也宁可全查,也不可漏查,首先把自己的责任撇开。“在医疗界广为流传,甚至得到掌声的一句话:该查不该查的一定要查,可救可不救的一定不救。这句话说的时候竟然有医生鼓掌,我感到十分心痛!”胡大一说。

  同时,胡大一认为,医疗技术推广的标准化不够也是造成过度医疗的无奈。比如,同样是超声,再好的机器,如果不能标准化,水平没有经过培训提高,那做出来的结果确实是很混杂,只好到哪家医院再重复检查。

  过度医疗是先天缺陷和后天利益驱动杂交的怪胎

  目前的医疗体制、机制和结构上的问题也是过度医疗的推手,也是这次医改要解决的问题。胡大一说,现在医院看病是毛收入,付费是按数量付费,医生在病人身上放11个支架,病人就要付11个支架的钱,不是按质量标准执行。当医院要靠数量拉动医院收入、科室收入和个人收入的时候,那必然要会成为过度医疗的一大推力。据了解,这也正是胡大一向卫生部提出的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限制控制的核心因素。

  解决过度医疗,胡大一建议

  一,政府作为。通过医改,通过标准化的出台,通过临床路径这些都是明细可控的。举个列子,一个单位买了个导管室,他今年做了300个冠脉造影,70%是正常的,这就是100%的过度医疗。一台诊病的机器居然照出70%是正常的,那这70%就是白挨的。买一台机器单位要求5年回收成本,那医生只能天天忙着检查挣钱,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临床路径、通过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单病种收费标准将患者要检查、治疗的标准控制在一个正常的比例和范围内,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二,通过培训把医生的医疗技术标准化。要提高临床医生临床的综合水平,包括人文的教育。比如我现在推的双心门诊也是这个道理,科室的医生都要懂得基本的心理知识,不是要当心理专家,但至少会识别这个人看来不是不是躯体疾病,通过这方面的提高也许就能帮病人省下很多不必要的花费。

  我们作为学会、机构也颁布了很多指南、共识来推荐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我认为还是要通过核心团队共同去努力。在此我呼吁全国的医生在看一个病人的时候,能不能先想想这个病人不需要什么。比如这个病人需要做造影吗?做了造影很稳定的一个病人需要做支架吗?他需要做支架那是不是就一定要做药物支架?医生能不能多问问这些问题?能不能少开那些不该开的药?疗效不确切、作用不明显的药尽量少开,不能从药物上去挣钱。尽管医生也需要物质基础,但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你的利益就不能违背两个利益,一个是公众健康,一个是广大患者,一定是为了保护公众和患者的健康,这件事情做的越好,你的成就感越大,无论是名是利都是实实在在的。我认为,不管市场经济再发达,医疗有它的特殊属性,无论是中国医疗、英国医疗还是古巴医疗都没法脱离公益性,没法脱离公众健康和患者两大利益。医生就应该做好这两件事,一是没得病的人如何去维护他的健康,另一个是得病人的如何更好的治疗解除他的痛苦。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病人很少有需要3个以上的支架,但很多病人身上却被放了7、8个甚至10个支架。还有很多医生不考虑病人的姓别年龄,有没有疾病的风险因素,一来就上CT,他没有考虑到,CT一次照射是一个人一年里对照射、放射的上限,而且X线的照射对年轻女性带来一生患癌的风险,比对一个男性或老年人的损伤更大。总之,还是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会给自己和父母做的检查不查,不会给自己和父母用的治疗不用。

 

  小结:很多疾病不能治愈或预防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找到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过度医疗问题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如胡大一教授所言,过度医疗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不是今天说说今天就能解决的。但既然现在过度医疗的“病因”已经基本掌握清楚,那需要的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台,同时可以强有力的执行下去,以及医疗界同仁的积极配合,如此一来,相信目前过度医疗的尴尬局面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此外,胡教授还强调,医生是人而不是神,同样要穿衣吃饭、买房买车、供孩子上学,但个人的利益不能违背公众及患者的利益。医疗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仪器、技术只是辅助诊断的工具,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医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判断,同时要有一颗仁者的心,和医者的道德,事实求事、实实在在的为患者、为百姓,你将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04162号